黃豆是動物飼料和食品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全球市場對黃豆的需求一直在增長。美國農業部(USDA)於今年2月發布的《2023農業展望報告》預測,2023/24-2032/33年度全球黃豆產量增長將接近18%,而種植面積的增長是主要推動因素。
然而耕地擴大的面積大部分來源於熱帶地區對森林的砍伐,因此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森林砍伐和其它非必要的土地使用變化(LUC),通常與環境問題緊密相關。隨著台灣不斷推進「2050淨零碳排目標」,台灣市場上的零售商、非政府組織和消費者也越來越注重由土地使用變化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
台灣是全球主要的黃豆進口國之一,加工產品主要供給國內畜牧業。對於致力於降低碳排放,應對環境問題的黃豆加工企業來說,從原料進口來源入手,選擇生產過程中較低碳足跡的大豆,無疑是低碳黃豆價值鏈中很重要的一環。
土地使用變化(LUC)影響氣候變化
土地使用變化(LUC)是指將森林、熱帶草原、濕地、草地等自然土地轉化為耕地。當森林被砍伐用以作為農業耕地時,儲存在樹木中的碳就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
由於缺乏適當的數據,計算土地使用變化(LUC)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易事。在理想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衛星成像或其它信號源確定過去20年以來特定地區確切的土地使用情況歷史。然而,由於無法確定耕地的確切位置,這一數據往往無法獲得,必須採用其它手段進行評估。
從產業鏈源頭考察永續性
生命週期評估(LCA)是一種評估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對環境影響的研究方法,它對產品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全過程進行評估,包含原材料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到零售、消費、使用和廢棄處理的各個環節。該方法考察多種環境影響類別,如氣候變化、富營養化、酸化和水土資源使用,揭露了在產品生命週期內不同階段中,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
Blonk諮詢公司(Blonk Consultants)正是採用這一方法,開發出Agri footprint™,考察並衡量了包括LUC在內等多種因素對各原產國黃豆碳足跡的影響,使加工商和全價值鏈上的相關方了解、衡量其運營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從而採取相應的行動進行減排。
研究結果表明:
- 不考慮LUC的前提下,黃豆在種植環節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大。
- 用於機械運行和灌溉的能源使用、化肥(包括石灰)生產和應用、作物殘留物是種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
- 實現了相對較高的平均產量、較低的化肥使用量和能源使用量的黃豆原產國,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市場不同原產國進口黃豆的碳足跡
不考量土地使用變化(LUC)的情況下,由美國進口到中國市場的整粒黃豆碳足跡幾乎最低。
計入LUC因素之後再分析不同原產國的黃豆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碳足跡,其結果會有很大的變化:美國黃豆的碳足跡是所有原產國中最低的。阿根廷和巴西兩國的LUC大多是由於森林砍伐造成的,這是黃豆作物碳足跡高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相比而言,美國黃豆的碳足跡幾乎不受到LUC的影響。與南美兩個黃豆主產國相比,美國森林砍伐和土地使用變化的影響要小很多。
考察以黃豆為原料生產的產品,也能夠看到深受LUC因素影響的高碳足跡黃豆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的影響。在中國市場,不同原產國的黃豆作為家禽飼料中的黃豆粉原料,為在家禽養殖生產的碳足跡方面有著不同的影響。把市場上混合了包括美國黃豆在內的不同原產國的黃豆和單一源自美國的整粒黃豆作比較,二者壓榨的黃豆粉在碳足跡上存在顯著區別:美國黃豆能幫助家禽養殖降低29 %的碳足跡。
家禽養殖模型由Blonk諮詢公司開發,基於2019年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FAO)配合飼料成份的統計數據及行業專家研判。系統邊界來源於「搖籃到農場」。有關飼料要素生產的背景數據來源於Agri-footprint™ 5.0®。
影響黃豆碳足跡的其它因素
關於黃豆的碳足跡,還需要從多個方向考量。例如:
- 增加施用礦物質投入品或有機肥,會導致種植過程中碳足跡的升高。
- 地理環境也會對碳足跡有影響。例如熱帶地區的氣候條件通常有利於黃豆種植。在這些地區種植生產過程中產生了高碳足跡,則會使黃豆種植延伸到不十分適宜其生長的地區,或導致農民種植效率較低的替代作物。
同時,減少碳排放足跡的手段多種多樣,例如:
- 美國黃豆的高水準機械化生產和精準農業技術能夠減少碳排放。
- 美國黃豆農民以種植覆蓋作物、免耕、減耕等保護性耕作方式,並在休耕保護項目(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指引下使休耕地塊至少休耕15年,這些舉措都有助於減少碳排放,提升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