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什麼是基因改造?

科學家利用生物科技工程技術,精確的挑選某些優良特性的基因,轉移到另外一個品種,使新的基因改造生物具有預期的特性。例如: 防蟲害、抗除草劑、增加營養價值等…

過去傳統的育種是運用選種及接枝,來獲取想要的特質(如口感好及較甜的玉米)或除去不想要的特質(如自然產生的毒性)。但是,傳統方法最大的限制在於過程耗時,為了突破這種限制,科學家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精確的挑選生物體內某些優良特性的基因,轉移到相同、相近或不同的品種,在短時間內即可育成具有預期特性的新品種。

基因改造黃豆跟非基因改造黃豆有什麼不同?

基因改造黃豆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外觀及營養價值並沒有不同,差異在於將抗除草劑或其他特性的基因殖入傳統黃豆,幫助農民提高產能。

基因改造黃豆製品可以吃嗎?

消費者可以放心,農業生物技術是安全的。

在台灣,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是由食藥署把關,通過審核的基因改造黃豆才可以在市面上販售。基因改造黃豆的食用安全性已經被反覆的研究並通過世界各國的安全評估審核。在使用基因改造黃豆的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案例紀錄指出種植基因改造黃豆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或任何人因食用基因改造黃豆而生病。

基因改造技術會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嗎?

通過生物技術改進的作物與食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作物與食品都經歷過更多的審查,包括設計及試驗深度與細節。毫無疑問,基因改造作物及食品與傳統或者有機作物及食品相比至少同樣安全。

在對美國眾議院的證詞中,唐納德植物科學中心榮譽主席Roger Beachy說:“我們已經看到某些傳統或者有機農業中的著名風險被極大地降低:通過生物技術,由玉米中的致癌化合物比如黃曲黴毒素引起食品感染的可能性大幅下降,農民暴露於危險神經毒素的機會也明顯下降;免耕農業的雜草控制方法增加二氧化碳在土壤中的封存,同時降低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隨著基因改造作物的廣泛應用,農業土地的質量逐步提升。”Beachy博士在總結詞中寫道:“(反對人士)通過貌似科學術語的使用、誤導人們對基因改造技術風險與安全性的認識,營造技術本身是不安全的觀念,因此由技術衍生出來的產品也是不安全的。然而,過去20多年的科學審查表明基因改造技術是安全的。”

但是,特定的謡言依然被頑固的反對者們繼續反覆傳播,包括宣稱基因改造馬鈴薯或黃豆是不安全的。俄羅斯科學家Irina Ermakova因為她的主張獲得相當的惡名。她在由綠色與平贊助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基因改造黃豆餵食小白鼠會導致死亡率上升及生育能力下降。Ermakova的主張未能以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形式發表在科學文獻上,且《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對其結果做了檢驗,結果顯示Ermakova的主張在許多方面都是錯誤的:餵食小白鼠的飲食是沒有量化的基因改造成分與傳統成分的混合物;未能在動物實驗當中展示任何劑量效應;對照組動物顯示的死亡與不孕的比率顯著地超出適當照顧下的期望值。這項研究引起科學家及食品安全機構的全面譴責,猛烈地斥責該研究為糟糕的科學與無效的研究。對Ermakova研究的最好的全面反駁是由Nina Fedoroff博士提出的。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

基因改造食品是安全的,世界上每一個主要衛生組織都支持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通過基因改造技術改進的作物與食品與通過其他方法生產的作物與食品相比至少是同等安全的,每一個關心及研究這個問題的專家團體都證實了此一觀點。 農業生物技術允許非常精確的植物育種。這項技術極大地減少農民使用農藥的劑量,同時也減少食品供應中出現毒素與食品過敏的案例。生物技術使得科學家可以開發新的食品過敏源的檢測診斷技術,也使得專家可以治療敏感人群在不經意間暴露於過敏源時所發生的過敏反應。

自1997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已經食用多種形式的基因改造作物,而沒有任何健康或安全問題的跡象。這項觀察結果與大量關於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類、動物與環境安全性的同行評議結果是一致的。

基因改造是否可安全應用於人類食用?

基因改造食品是安全可以食用的。各國對基因改造生物廣泛及持續的研究,以確保他們的安全消費。基因改造食品要獲准上市銷售,需耗時10~12年,花費數百甚至上千萬美元。

在相關方面的引導下,許多消費者開始認為基因改造生物會引發癌症、孤獨症、谷蛋白問題或其他疾病,然而這與事實相去甚遠,世界上主要的衛生組織都支持基因改造的安全性。

傳統植物育種不是比較安全嗎?

事實上,生物技術與傳統植物育種相比有更高的精準度、可預測性及安全保障,而雜交、誘變等傳統育種技術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安全。

例如,20世紀60年代,一種新的馬鈴薯品種(Lenape)在雜交育種方法下誕生,該品種含有接近致命濃度的龍葵素 (天然的生物鹼毒素)。20世紀80年代,雜交育種方法又研發出一種芹菜品種,含有高濃度的補骨脂(屬於皮膚刺激源的天然毒素),且在實驗室小白鼠上顯示能夠致癌。在此芹菜從市場上退出之前,採摘芹菜的田間工作者手部皮膚承受巨大的痛苦。

這兩個案例的發生都是因為育種者把馴化的作物品種與其野生近親進行雜交所致,雜交的目的是為了把人們期望的某些性狀(例如高產、抗病蟲害等)引入作物。因為這樣的雜交是把來自兩種植物的基因混合,產生的後代植株也會從親本植物的許多基因中繼承非期望的特性。

基因改造黃豆有經過測試嗎?

基因改造黃豆被超過130項研究,涵蓋300個以上的研究小組,歷時25年反覆地實驗及測試,結果皆可以證明它的安全性。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曾經這樣說:“因為這項技術是如此精確,從許多方面來說食用基因改造食品——通過基因改造技術獲得的作物——比食用傳統作物與食品也許更加安全。如果你對某種食物過敏,科學家可以把會引起某些特定人群過敏反應的蛋白質去除。”

德國科學院發現:“食用來自經過歐盟與美國核准的基因改造作物食品,風險不會比食用來自傳統育種作物的食品更高。恰恰相反,在某些情況下,來自基因改造作物的食品在健康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

為什麼不對基因改造植物進行長期健康研究?

實際上科學家已進行基因改造植物的長期健康研究。市場上存在的17年間,基因改造食品具有長期、安全的記錄。

基因改造作物也接受重複及廣泛的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測試,並且這些測試受美國的農業部、環保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國際相似組織的審查。安全測試是由產業專家與獨立組織兩者開展。

在 Biofortified.org 上,您可以發現一個不斷增長的專門而獨立的研究清單。此外,歐盟嚴格監管基因改造作物,也開展了很多關於基因改造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按照歐洲委員會的說法,「在超過130個研究專案後—專案覆蓋超過25年的研究並涉及超過500個獨立研究小組,其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改造生物,本質上並不比例如傳統植物育種技術具有更高風險。”

事實上,世界上每一個主要的科學團體與監管機構已經審查關於基因改造生物的研究,並且公開宣佈生物技術作物與目前現有的販售食品是一樣安全的。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生物技術專案的副主任Denneal Jamison McClung也在此對這個話題進行全面的回應,她解釋說「從1996年被引入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通過重複及廣泛的測試,基因改造食品與對應的非基因改造食品相比不會更具風險,在營養價值方面也沒有什麼不同。”

基因改造食品會引起食物過敏症增加嗎?

基因改造食品不會誘發新的食物過敏症,相反的,研究者目前致力於研究移除過敏源的基因,讓食物變得更安全。

Lisa Katic(美國的營養師)分享她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並解釋說:市場上可以買到的作物中,沒有任何一種含有因基因改造種子或植物而產生的過敏源,並且嚴格的檢測確保這種事情永遠不會發生。食物過敏症主要是由8種主要致敏食物引起(牛奶、蛋、花生、堅果、黃豆、小麥、魚與貝類),並且是美國將近90%已知食物過敏症的原因。」上述8種主要致敏食物中只有黃豆可能是生物技術的產物,這一點很重要。剩下的7種致敏食物中,沒有一個出現在市售的基因改造品種中。如果一個人對非基因改造植物過敏,他或她將也會對該植物的基因改造對應物過敏,但是基因改造生物不會引入新的過敏源。事實上,研究者、學術機構與公司致力於研究新型基因改造生物—例如,具有非常低量過敏源的花生,有可能消除威脅生命的花生過敏症。

另外,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解釋,「評估源自基因改造植物的食品安全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幾個步驟。一般來說,開發者確定新型基因性狀的特有性質,並評估由基因改造植物做成的食品中是否會有任何毒性或引起過敏反應的新物質。”

對黃豆過敏是隨著基因改造黃豆的出現而開始增加的嗎?

當然不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基因改造黃豆會增加黃豆過敏的風險。相反,基因改造技術能夠幫助從食品中移除危險的過敏源。

這個謡言的持續出現可能是基於1999年英國《每日快報》上的一篇報導。此訊息的來源是一家位於英格蘭約克郡的過敏檢測中心,發佈聲明指出它沒有說過黃豆過敏的增加是因為基因改造品種,而是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黃豆過敏患者,而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準確地說,可能是因為在現代食品結構中黃豆食用量的增加(黃豆原本就是著名的過敏源)。

事實上,食用基因改造食品比其他食品更不容易過敏。與所有其他食品相比,通過基因改造技術生產的食品會按慣例提前進行DNA序列的比對檢測,確保基因改造食品不含與已知過敏蛋白質的DNA序列相似的DNA片斷。

實際上,基因改造技術研究者正在尋找不同的方法,用以去除威脅人們健康的常見食品致敏性。研究者正在努力從黃豆中去除過敏蛋白質的基因,同樣地,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從花生、牛奶與其他食品中去除類似的過敏蛋白質基因。

什麼是過敏性測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要求對新的作物品種做相關毒素的存在性檢測,無論新品種是通過生物技術方法還是通過傳統育種方法研發。不僅美國,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都確保生物技術作物及食品,在上市前要經過複雜繁重的評估檢測。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要求結合金融信譽約束,確保計畫在美國推出新型作物品種的種子公司,會對所有新引入的蛋白質做致敏性的充分測試。不僅只有美國對生物技術食品及作物執行如此嚴格的評估測試,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都將確保生物技術作物及食品,在獲得商業化許可之前要經過複雜繁重的評估檢測,以確認潛在的安全問題都會被識別出來。

例如,有一家種子公司已經開始使用生物技術研發一種黃豆品種,該黃豆品種含有一個來自巴西堅果的基因(為了獲得更高的蛋氨酸成分),但是當過敏測試顯示它可能會在對巴西堅果過敏的消費者中誘發過敏反應後,種子公司即終止該黃豆新品種的所有後續研究工作。

基因改造食物會增加抗生素的耐藥性嗎?

應用“標誌基因”所做的關於人體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發育的研究,壓倒性地證明這種抗藥性的發生幾乎不可能。

2009年6月,歐洲食品安全局發佈一份報告,綜合評論有關在基因改造作物中使用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的議題。報告包含歐洲食品安全局與歐洲委員會生物安全小組對基因改造作物的聯合科學意見,該小組得出結論,沒有有效的新科學證據來促使歐洲食品安全局改變其之前關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意見。

對特定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是抗生素抗藥性病菌產生的源頭。為測試是否“標誌基因”也可能是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產生的一個來源,英國的科學家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裡,嘗試以“人工牛胃”進行細菌抗藥性試驗。科學家將含有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的基因改造玉米添加於人工牛胃中,在設計使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轉移儘可能發生的條件下,細菌繁殖至1018代都沒有發生抗生素抗藥性標誌基因從玉米轉移至細菌的情形,因此抗生素抗藥性轉移發生的機率(例如從基因改造玉米到細菌)甚至小於1/1018,遠低於因過度使用商業抗生素而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

作為對比,普通人群中大約有20%的人,體內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已經顯示對某種商業抗生素(例如卡那霉素與氨苄青黴素)具有抗藥性。

基因改造食物是否會引發癌症?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簡短回答是不會,沒有絕對可靠證據能夠證實基因改造食品會引發癌症。

Kevin Folta博士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臨時主席與園藝學系的副教授,他的應用研究中提到:癌症是細胞增殖異常的一類疾病的總稱。植物基因組的細微並經過充分研究解明的改變不會引發癌症。

有些研究觸發基因改造食品會引發癌症的疑惑,這些研究將引入植物的基因所表現的蛋白質或嘉磷塞(用於一些基因改造作物的除草劑)添加於培養皿生長的細胞上,結果細胞出現與脅迫或是與異常增殖相關的變化。然而,培養皿中的細胞與體內細胞的行為模式並不相同,通過多年謹慎評估,未發現有可靠證據能夠證實基因改造食品會在活體中引發相同的變化。

基因改造是否可以預防癌症?

目前還不行,但未來植物可以通過生物技術,來產出可治療及預防癌症的營養物質,或甚至能清除會增加患癌風險化合物的營養物質。

基因改造黃豆有比較高的農藥殘留嗎?

種植基因改造黃豆的農藥使用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因為生物科技的進步,全球農藥的使用量在10年內降低了6%,相當於3.79億磅的農藥。農藥的殘留也相對的減少。

為什麼隨著生物技術作物的引進,農藥使用量反而增加?

農藥使用量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對於種植抗蟲與耐除草劑作物的農民來說,減少化學藥劑使用所獲得的益處顯而易見。

2009年6月,一份由德國Matin Qaim博士發表的報告稱:“基因改造作物既有利於環境,又有利於健康,尤其是生物技術抗蟲作物,它顯著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這一結論得到其他同行評議文獻的充分支持,例如2013年4月由Graham Brookes與Peter Barfoot發佈的報告提到:“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的影響在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有顯著的下降,並與相對應的基因改造特性相關。自1996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的殺蟲劑(活性成分)使用量減少5.03億公斤(下降了8.8%)。如果用環境影響指數EIQ衡量,用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下降18.7%。”

2004年聖路易斯郵報的一篇報導中,孟山都告訴投資者,由於生物技術農作物降低了對農藥的需求,到2008年,農藥銷售額將下降10億美元(下降28%)。2003年以來,拜耳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農藥業務衰退,拜耳將3/4的損失歸因於生物技術作物的種植,這些作物的種植不斷增加,對農藥的需求就減少。

在巴西,黃豆生產者協會(Aprosoja)2003年一項報告稱,在取得空前大豐收的同時,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還使農藥使用量減少了50%。據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農業聯盟(Farsul)主席說,種植傳統黃豆的農戶每公頃使用2公升草甘膦除草劑及5-6公升其他除草劑,而種植基因改造黃豆的農民只需要3-4公升草甘膦除草劑,對環境更為有益,因為草甘膦在環境中的殘留比其他除草劑更少。

上述所有指標都得到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ERS)的再次確認。反對者通常選擇性地使用數據,依靠無效的研究方法,其結論不可信賴。

營養

基因改造黃豆跟非基因改造黃豆有何不同?

基因改造黃豆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外觀與營養價值並沒有不同。

哪些機構可以證明基因改造黃豆的營養價值?

美國食品技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y)、美國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國研究委員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美國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世界衛生組織 (WHO)、 與其他著名的機構及組織發現,基因改造食品與以其他任何方式生產的食物一樣,安全且富含營養素。

如何審核營養價值呢?

由台灣食藥署把關審核,實驗結果需證明基因改造黃豆的營養與傳統黃豆等同,基因改造並未改變黃豆內生性過敏源含量,且基因改造黃豆的蛋白質無毒性、無致敏性。基因改造黃豆的營養素分析,包括:蛋白質、脂質、澱粉、礦物質、維生素等含量之安全是採取與非基因改造黃豆的比較式評估。

黃豆對我的健康有什麼益處?

大量研究表明黃豆產品是極好的蛋白質來源。黃豆蛋白質提供所有滿足人類成長、生存或緩解神經壓力所必需的胺基酸。

黃豆含有哪些營養?

黃豆裡含有多種營養素,以下列舉出一般大眾所熟悉的營養價值:

蛋白質 : 約有38-40%,且含各種必需胺基酸,除了含硫的甲硫胺酸較少之外。

脂質 : 約有18-20%, 將近85%的脂肪酸為不飽和脂肪酸,包括25%左右的單元不飽和,60%左右的多元不飽和,尤其是屬於必需脂肪酸的亞麻油酸與次亞麻油酸。

卵磷脂 : 由黃豆油分離取得的卵磷脂不含膽固醇,常被用為健康營養補充劑、醫藥品與食品乳化劑。

碳水化合物 : 主要是寡醣與纖維,兩者均有益於腸道健康。

維生素 : 生育醇,即一般稱的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之作用。

礦物質 : 豐富的鈣、磷、鎂、鉀、鐵等礦物質,具重要的調節生理功能。

異黃酮素 : 黃豆的蛋白質中含有12種植物性的類雌激素,生物活性比動物性雌激素要低。

經濟實惠

為什麼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比非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更經濟實惠呢?

基因改造黃豆的價格之所以比較平價,是因為基因改造作物的主要開發目的是為了提高產量,減少農藥和減少肥料的使用,所以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也因為有這個利多,全球有八成的黃豆都是基因改造黃豆。

而非基因改造黃豆的種植成本較基因改造黃豆高,最主要是害蟲、雜草管理成本高。除此之外,在供應鏈上,還需要檢驗、認證等相關費用的投入,因此非基因改造黃豆價格會比較高。

非基因改造黃豆包括有機黃豆和一般的非基因改造黃豆。在有機黃豆上,有機農業因為不可以使用農用化學品,要靠更多的勞力來生產,所以耕種成本高,認證相關成本也高,而且因為產量少,所以價格比非基因改造黃豆或基因改造黃豆貴。根據國外統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不到有機黃豆的一半,在國內,一般來說,基因改造黃豆的價格僅為有機黃豆的3折到4折。再加上我們觀察近幾年進口價格的情形,估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大約是有機黃豆價格的3折到5折之間。

非基因改造黃豆需要使用較基因改造黃豆多的化學殺蟲劑、除草劑,所以耕種成本也高。再加上為了符合非基因改造認證的規定,所以要加強清理種植機、收割機,也要有獨立的儲藏空間,以及後續還有檢驗、認證等等的費用,所以非基因改造黃豆比基因改造黃豆貴。以國內來說,我們觀察近幾年進口大廠的資料,估計基因改造黃豆價格大約是非基因改造黃豆的7折到8折之間。

基因改造是否會提高食物價格?

不會。實際上,基因改造已經對降低實際食物成本產生作用。由於在投入成本(如農藥、燃油)上的花費節省,使用生物技術生產作物的成本通常要比使用傳統技術生產作物的成本要低。

基因改造食物可以提高全球食物產量嗎?

基因改造技術採用至今已經大幅提高生產力,降低技術成本。這意味著隨著該技術的使用而產生額外的全球產量,相當於在1996-2012年間額外生產1億2200萬噸黃豆、2億3700萬噸玉米、1800萬噸棉花與660萬噸油菜。

用基因改造的方式種植黃豆對農民有什麼影響?

基因改造黃豆不僅能提高產量,種植出優良品質的黃豆,並能解決農民耕作上的需求。

例如,增強農作物耐除草劑、抗疫病或抗病蟲害等。改良農藝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且可減少污染環境、克服惡劣種植環境。

生物科技對農業有什麼益處?

生物技術改變全球農業,使農作物產品價格更便宜,種植更方便,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基因改造作物幫助農民節省成本,並減少工作量。

農民除了作為土地的管理員之外,本身就是企業家。如果一件工具或一項技術並不如所描述的有效,人們根本不會使用它。同理,如果生物技術未如期待在生產效率、栽培管理與盈利能力等方面令農民受益的話,農民根本就不會年復一年地應用它。

阿根廷農牧漁業部與美洲農業合作研究所2012年10月公佈的報告指出:“……相較於基因改造黃豆,傳統黃豆需要更多的耕地面積與勞動力作業才能達到當前的產量水準。此外,由於需要使用多種農業化學藥品,傳統黃豆的生產還會更嚴重地對水、空氣與土壤產生污染,並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基因改造黃豆品種由於更易於農藝管理、雜草控制及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它的引進徹底改變了上述四個國家的作物種植格局。”該報告還指出,種植基因改造品種與常規種子之間的直接成本經濟差值是15 %。

基因改造種子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生物技術的好處包括:對作物使用農藥與其他化學物質減少,對土壤的耕作破壞變少。這意味著土地侵蝕變少,對環境會產生很好的改善作用。

基因改造技術怎麼增加農民的產量?

通過減少因蟲害與雜草造成的產量損失,基因改造作物讓農民增加產量,並降低單位種植面積或單位作物產量的成本,從而增加經濟產量。

抗蟲植物保護作物免受攻擊,特別是對抗如有名且用農藥噴殺都難以控制的玉米螟與棉鈴蟲之類的昆蟲。在玉米螟與棉鈴蟲危害之情況下,基因改造作物提供以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工作量(例如,較少次數的噴殺)與更少化學藥品的手段來控制蟲害。除草劑已被證明在穩定產量方面是很重要的,並且不會增加昂貴的成本。美國食物與農業政策國家中心(NCFAP)在一份報告中(Gianessi, 2003)指出,如果沒有除草劑,作物生產商需要僱傭600多萬人來清除雜草,但即便如此仍然會因為雜草的競爭而損失20 %的收成。

從2009年開始,美國黃豆種植者能夠獲得抗草甘膦黃豆的更高收益。基因改造技術提供新一批種子,它與第一代產品具有相同的抗草甘膦性,能用相同的低成本購買,但是具有更高的產量潛能。

農民比較偏向種植有機作物嗎?

最近已經有一些比較有機農業與傳統耕作方法的研究報告,所有這些報告都指出採用有機農業方法會顯著降低產量(測算過去幾年,不排除休耕或“惡劣的天氣”時期),同時會增加勞動力的投入。

南達科他州Lynn Jensen先生的經驗是比較典型的案例。他種植的有機黃豆需要耕作的次數是基因改造黃豆的三到四倍,但是產量卻比基因改造黃豆減少30 %至40 %。

美國農業科學技術理事會(CAST)的一份報告列舉大量的文獻綜述,從可持續發展方面比較基因改造黃豆、傳統黃豆與有機黃豆的生產體系。報告的結論是,三種系統在環境上都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並且都可以經營獲利。然而,該報告指出,有機黃豆需要高售價,以彌補較低產量的收益率,從而確保作物能夠產生盈利。

有機農業比基因改造農業更具前景嗎?

如果糧食供給要滿足全球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同時又要保持生物多樣化環境的話,基因改造作物無疑更重要。

對於價格敏感的作物,如用於動物飼料的小麥及棉花、黃豆與玉米,都是美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採用有機農業的方法就過於昂貴,產量也不能保證穩定,大規模生產太容易受到昆蟲與氣候問題的影響。

大多數美國農場組織都有使用有機、傳統與生物技術方法相結合種植的成員,研究與經驗結論表明它們並不是不能共存,科學的分析顯示此三種方法具有潛在的高度兼容性與互補性。有機農業有自身的定位與優勢,集中在低量生產的食品,針對願意支付高額售價的消費者。特定的消費者族群認為有機食品是“天然的”,即使有研究指出並未發現有機農業比普通生產方式有任何安全性與營養方面的優勢。

對免耕農業而言,為什麼基因改造作物很重要?

雖然在引入化學除草劑前,免耕的種植方式就已做過嘗試,卻很少像基因改造作物品種出現之後如此簡單易行、經濟有效。

在抗除草劑黃豆問世之前,使用免耕生產方式的農民必須使用除草劑處理土壤,在播種前先噴灑到田中,但除草劑的效用經常被前一輪作物的殘留物所削減。

2002年,Fawcett. R. Towery針對耐除草劑作物的引進進行調查,之後的一篇分析文章強烈支持調查結論:自1996年以來,保護性耕種的生產方式在基因改造作物的促進下翻天覆地、前所未有地擴展,每年得以節省10億噸土壤,為鳥類與哺乳動物提供有益的棲息地,減少磷與氮的排放,減少土壤中的碳逃逸與犁地所用的牽引機燃料,從而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免耕種植對農業有什麼好處?

免耕種植及其他形式的保護性耕作將水土流失與土體運動的發生降到最小,並使土壤健康與蓄水能力增到最大。免耕法也很節能,它只有播種一個環節,傳統種植方式則需要犁地、耙地與播種。另外,抗除草劑作物的免耕法幫助減少墾地帶來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2000年,密执安州立大學研究人員G. Phillip Robertson, Eldor A. Paul與Richard R. Harwood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他們測算出,通過農作物免耕種植方式,現代農業會降低大約88%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2002年,《農業歐洲》(Agra Europe)期刊發表文章稱,如果一位農民從密集化機械耕作轉變為免耕或少耕的生產方式,隨著機械耕作次數的減少,土壤中蚯蚓的數量將增加。2001年,美國黃豆協會(ASA)一項關於保護性耕作的研究發現,有75%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農戶報告稱,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土壤表面有更多的農作物殘渣。年復一年,農作物殘渣層層累積,最終分解為新的腐殖質納入土壤。愛荷華州一位黃豆農民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農業生產中建設表層土壤。”農作物生產方式的轉變也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為避免過度耕地使生長在植物根部的天然真菌產生球囊霉素,這是一種天然具有固碳作用的蛋白質,可將碳元素固儲於土壤之中。球囊霉素提升土壤的肥力,像膠水一樣把土壤微粒有秩序地聚集在一起,為水、氧氣與植物根系滲入土壤提供地下空間。去除水的因素,肥沃的耕地與荒蕪的沙漠之間最主要的分別就是球囊霉素存在與否。健康的耕地土壤被機械耕種得越多,球囊霉素就被破壞得越多,之前所固儲的碳就會以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因為基因改造農作物,除草劑的劑量減少了嗎?

自1996年以來,基因改造作物種植地區的殺蟲劑(活性成分)使用量已減少5.03億公斤(下降8.8%)。如果用環境影響指數EIQ衡量,用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殺蟲劑與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下降18.7%。”

其他

基因改造對人口需求的影響?

傳統農業社會的耕作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今人口的需求。

單就黃豆來說,1950年黃豆產量是1700萬噸,2010年全球需求逼近2.5億噸。需求增加除了人口膨脹因素之外,經濟發展也帶動消費能力的提升。以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為例,1995年之前,中國黃豆年產量約在2,200萬噸左右,還能出口,但2010年中國從海外進口的黃豆就高達5,000萬噸。

基因改造對其他產業有什麼貢獻呢?

基因改造黃豆不僅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黃豆粉也應用在淡、海水魚蝦類、畜牧業。

許多結果證實,農業生物科技可以為農民、消費者及環境帶來顯著的好處,可以讓人類有永續的未來。消費者受益於安全、健康、豐富的糧食,農民獲得較高的生產力及收入,但最重要的是,生物科技有助於保護環境、降低農業化學應用及減少碳排放。

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食物經過基因改造?

目前美國有8種基因改造作物在市銷售:玉米(非甜質與甜質)、黃豆、棉花、油菜、苜蓿、甜菜、木瓜與美國南瓜。

基因改造技術除了用在食物裡,其他產業也有嗎?

基因改造技術也應用於:

  • 人體胰島素
  • 某些維生素、胺基酸
  • 乳酪中使用的多種酶、發酵飲料和澱粉產品

基因改造在醫學方面有哪些貢獻?

目前使用的一些血清及胰島素皆是基因改造在醫學方面的貢獻。

Alan McHughen是一位生物技術專家與遺傳學家,他說基因像食譜一樣,會告訴細胞如何去製造一些特定蛋白質。有(或無)特定蛋白質(或稱為酶)會讓植物、動物或微生物具有某一性狀。

例如,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有助於控制哺乳動物血糖。20世紀80年代以來,糖尿病患者所用的胰島素是通過基因改造細菌嵌入胰島素基因生產的。儘管細菌自身沒有胰島素基因,但細菌仍能讀懂並按照人體基因食譜來製備與人體細胞所製成的相同胰島素。細菌來源的基因改造胰島素從細菌培養物中提取而得,並提供給糖尿病患者。

基因改造作物對環境有什麼好處?

因減少殺蟲劑噴灑而使更多昆蟲與鳥類得以存活,因農田更加多產而使野生環境得以減小壓力,降低碳排放、除草劑與保護性耕種條件下得以減小水土流失,低氮、低磷的飼料作物所減少的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2012年,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通過20年來生物技術棉花的研究發現,生物技術棉花為環境帶來顯著的益處,種植在相鄰農田的非基因改造作物也從中受益。

基因改造作物有威脅其他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嗎?

沒有可靠證據表明基因改造作物比傳統作物更難控制,也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改造耐除草劑作物會帶來比其他方式種植的耐除草劑作物更棘手的雜草問題。

英國一位著名生態學者經歷長達十年的研究發現,基因改造抗除草劑作物不會存留於野生環境之中,也不比其他未經改良作物對其他植物的生長環境具有更大的侵略可能。基因改造抗除草劑作物不可能自然播種,也不可能自續種植,不會流入周邊環境。

2002年,英國著名的英納斯研究中心(John Innes Center)的一群科學家在一篇關於基因改造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論文中總結道:“我們找不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基因改造作物與非基因改造作物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因為基因改造農作物導致蝴蝶及蜜蜂死亡?

基因改造抗除草劑作物不僅通過減少使用除草劑帶來更清潔的土壤與水環境,而且大幅促進免耕農業的應用,將水土流失與排入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減少到最小。

據美國農業部2002年的《農業前景概述》(Agricultural Outlook Summary)稱,一般而言,相較於正被歐洲與美國逐步禁用的傳統除草劑,可以施用到基因改造抗除草劑作物上的除草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更少。新一代除草劑在環境中效用期更短,對野生動植物與人類的毒性更低,不是迅速降解為無害的副產品(二氧化碳與水),就是緊緊附著於土壤顆粒而不會滲入飲用水源中。
多項研究表明,抗除草劑作物非但沒有危害環境,反而通過減少墾地需求,極大地改變美國農業的面貌。

基因改造作物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基因改造作物通過減少耕作、減少使用柴油和化學製劑來造福環境。從減少燃料使用到土壤固碳,減排量相當於馬路上少了1190萬輛車,相當於英國所有登記車輛的41%。

基因改造作物對於自然環境是不是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沒有證據表明基因改造作物比傳統或有機等同作物更具危險性。

2003年,關於此問題的完整綜述由紐西蘭Tony Conner、Travis Glare及荷蘭Jan-Peter Nap發表在英國期刊《植物學雜誌》(Plant Journal)上。他們評估250篇已發表涉及各種環境影響的研究論文,包括雜草性、基因水平漂移、生態、生物多樣性及其他與基因技術相關的憂思。最終的結論是,許多歸咎於基因改造作物的問題並不存在,有些確實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發生在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上。

綜述的主要結論有:
與傳統作物相比,基因改造作物不會更容易導致害蟲或疾病問題;
與其他品種相比,基因改造作物不會更容易在農田壞境之外變為雜草;
與傳統同類作物相比,基因改造作物不具有更多侵略性與宿存性,也不會更容易變為雜草;與其他作物品種相比,基因改造作物不會更容易轉移目的基因或其他基因;

基因水平漂移可能以極低的頻率發生,但沒有已知的原理可以證明這會產生問題,基因改造作物不比其他作物需要更多的管理;
與傳統作物進行對比,經過同行評議嚴謹的科學類出版物未能確證抗蟲基因改造作物對昆蟲捕食者的不良影響。

至今發現的所有副作用事例(如果是真的)都是很次要的,並未在生態系統的層面顯現出問題。基因改造作物大幅減少殺蟲劑使用量,也為非目標昆蟲與總體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帶來伴生的益處。

基因改造作物在那些國家有耕種呢?

基因改造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包括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中國與南非。

西班牙30 %以上的玉米是基因改造玉米,該國2013年種植面積較2012年增加了20655公頃。

澳大利亞與印度是基因改造棉花的重要種植國家。其他批准商業化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國家還有布基納法索、玻利維亞、埃及、墨西哥、洪都拉斯、哥倫比亞、智利、烏拉圭、巴拉圭、捷克、葡萄牙、菲律賓、羅馬尼亞與斯洛伐克等。

基因改造作物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廣泛種植,開發中國家種植的基因改造作物面積占全球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而且開發中國家推進基因改造技術應用的速度比已開發國家快兩倍。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2014年2月發佈的年度報告,2013年全球有27個國家、超過1800萬農民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其中百分之九十是發展中國家資源匱乏的小農戶。(參閲http://www.isaaa.org/)

歐盟有沒有禁止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呢?

沒有。歐盟不僅進口,而且還種植基因改造作物。

歐盟有特定的法律用於進口、加工與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歐盟每年從美國與南美洲進口基因改造黃豆超過3000萬噸。